新闻中心
NEWS
新闻中心
致力于尖端装备的现代化与高新材料的产业化

《连云港日报》:中国碳纤维的追梦人

2013-11-18 字号

——记省级重大典型、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良

  

  责任担当,他带出一支碳纤维的国家队

  在员工的心里,张国良就是“一线干部”,30来,他始终坚持战斗在技术研发一线,带领技术团队攻坚克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难题,使企业一跃成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2005年9月29日是中复神鹰碳纤维产业化的起点,这一天让张国良和他的团队刻骨铭心,也让中国碳纤维研究专家东华大学教授潘鼎终身难忘。“当时,我被请到连云港,为一群40岁上下的碳纤维门外汉授课。真是怀疑,他们能行吗?”前来授课的潘鼎心里打满了问号。

  “刚开始,我也只是个门外汉,对碳纤维了解很少,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张国良坦言道,“但决定实施碳纤维产业化攻关,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有这个基础,也有这个信心和决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张国良几十趟南下北上,几乎找遍了国内曾经研究过、试验过碳纤维的人,参观了多家开展碳纤维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了解碳纤维的性能、特点、研发现状、国际国内产业化进程及项目可行性。

  经过亲历亲为的摸索,张国良逐渐意识到,制约碳纤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备制造没有实现突破。他将实验室成果、工业化腈纶生产控制技术与鹰游纺机研发中心纺织机械设计制造的优势相结合,在没有现成的生产设备可参照,没有现成的工艺流程可借鉴的情况下,打响了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安装、自己调试的碳纤维生产线的攻关战役。

  2006年9月,第一条年产500吨碳纤维原丝生产线开始设备调试,然而却没有一个工人敢启动操作。因为大家都知道,设备启动后,若聚合反应控制不好,有可能发生暴聚现象,原液就会凝固在生产线上,上千万元的设备就全部报废,更坏的可能就是易燃易爆的生产原料发生爆炸,造成厂毁人亡。

  “责任太大了,最后是张国良亲自按下原料泵的启动按钮。”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技术总顾问李怀京回忆道,设备总算正常启动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却接踵而来。设备启动了,生产线却没有打通,反复查找才发现,由于意外进入水分,原料凝聚,将一段12米长的输送管道堵塞。于是,10多名工人5个昼夜不停歇地一点一点抠,终于疏通了管道,生产线才得以贯通。可是纺出来的丝却不尽人意,经过1个多月的地不断改进,最终才纺出了满意的原丝。而试车的这76个日日夜夜,张国良和主要技术人员和工人都不曾离开工厂。

  “现在企业日益壮大,而张总每天80%的时间都待在车间里,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一线干部。”在员工的心里,张国良总是那么平易近人。而今,鹰游集团下面已有十八家公司,涉及纺机、毛绒、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张国良仍一如既往地喜欢天天跟技术人员在一起,探讨产品,探讨技术。

  

  人才强企,书写鹰游有声有色的篇章

  “如果修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如果搞企业,人才就是成功的保证。”张国良非常重视人才,精心培养人才,处心积虑地善任和积聚人才。他认为凡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就是人才,能创新开拓的则是优秀人才。张国良通常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在技术、营销等重要岗位。同时他认为,企业的干部是可以换的,而工人则是不可以换的。干部可以优胜劣汰,但战斗在生产、销售、科研、服务一线的普通工人和管理、营销、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也是不能换的。

  张国良常说:“鹰游集团发展到今天,最大的财富,就是6000名干部职工。”

  多年来,张国良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不拘一格地选择人才。他建立了一整套激励机制,实行技术人员项目承包责任制、销售人员承包责任制、技术人员发放技术津贴制、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等等,极大地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从当初仅有的十几名科技人员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公司里专门成立了纺机研究所、高性能纤维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个单位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国良对年轻人极为器重和注意培养。“因为条件艰苦,大学毕业刚来到企业的时候,我也曾经动摇过。”鹰游纺机公司总经理迟玉斌说,当时自己还是个普通技术工人,因为家里急需用钱,手足无措的自己找到了张国良。而张国良知道迟玉斌情况后,二话没说预支了一个月的工资给他。而正是这一个月数百元的工资留下了迟玉斌的心。

  如今,公司有着明确的“80、90后人才培养计划”,按照“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标准,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7岁的分公司经理,24岁的车间主任,22岁的生产科长……跟他们接触,没有初出茅庐的青涩和稚嫩,有的是充满活力的干劲和先进的思想理念,会让人对这个企业的未来充满着更多想象。正是这样的一群年轻人,在为鹰游的明天书写更为有声有色的篇章。

  

  感恩社会,做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家

  翻云覆雨的商界里,张国良有着最为明显的战略气质,而私下,他是个大家公认的“好人”。生长于乡下的张国良保留了农民的单纯和执著,充满了脚踏实地的朴实作风。连续20多年各种各样的先进为他赢得鲜花与掌声无数,而这些仅仅是“好人”最表面的证明。最内在的,是由内而外的道德品质,是点点滴滴的善行。

  “懂得感恩的人,才不会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才会承认我们是多么的幸运能拥有现在的一切,才会时常想到如何反哺社会、回报社会。”张国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有一年,我市遭受百年不遇的水灾,他为灌云县受灾群众送去了100万元救灾款,并帮助50户百姓修起被大雨冲垮的住房。一次,他在呼伦贝尔商务考察时偶然发现这里的官兵常年饮用严重超标硬质水,在他从南到北的奔波中,不到2个月就出资改善了部队的净化水设备,让北疆子弟兵喝上了净化水。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定西地震中,张国良分别向灾区捐赠了价值近千万元的毛毯,并在第一时间内派车将毛毯送到了地震灾区。多年来,他先后用于赞助困难企业、资助困难职工、捐赠社会福利事业、科技拥军、支持城市建设等捐资捐物近亿元。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张国良认真全面的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为国家建设献言献策,共提交各种议案、建议和意见70多件。他还抽出大量时间参与社会调查,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作为一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满怀着浓厚的社会责任感,资助困难职工、捐赠社会福利事业、科技拥军无处不体现出他博大的爱心。

  作为企业家,张国良一路走来,多少艰辛与血泪他从不会抱怨一声,他要为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为这片热土上的人民能够在全世界扬眉吐气做出贡献;作为人民的代表,他心里盛的是信任他、选举他的百姓,只有机会,他就会把百姓的心声传达给政府,为百姓说话。

  这就是张国良,一位有良心的民族企业家。

  “帆欢劲风满,破浪如追奔。”如今站在行业至高点的张国良,仍如振翅翱翔的雄鹰,带着梦想搏击长空,寻找下一个新的起点。(出自《连云港日报》)